我不太关心大V的八卦故事,也不想蹭逝者的热点,索性过了一段时间才发布此文,不过事件本身却是很好的关于人际关系的学习案例,希望各位能从中有所收获。
—— 王盐
金庸先生离世后,某大V发布了一条动态,称自己年少时一本武侠小说都没看过。
却没想到这段话却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。
这次被怼事件可以被当作人际关系方面典型案例。(并无攻击当事人的意思,仅当做案例分析)
从纯理性的角度看,这位先生并没有做错任何事,他所表达的内容也不构成任何主观恶意,那为什么他还是被群起攻之呢?
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的行为破坏了他人的情绪连续性,使他人有种「小便到一半硬生生憋回去」的负面感受。
例如我们看悲剧电影,正沉浸其中,突然有个人说我觉得这电影并不感人啊,酝酿好久被调动起来的情绪氛围就被破坏掉了,因此产生的难受感觉势必会让人对这位「没情商」的仁兄反感至极。
这种情况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人际关系中「共情能力」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人际关系第一原则,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,人是非理性动物,真正能影响他人的方式通常是形而上的,情绪交流比理性交流重要无数倍。
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技能,是正确识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。
当你清晰感知对方的情绪状态,基于此做出相应的行为,以维护、提升对方的情绪体验,便可获得他人的好感,从而增加你的影响力。
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遇到障碍,总会纠结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,当他们反复思考得出「自己是正确的」结论后,反而会固执的坚持这种理性层面的正确(聪明人尤其如此),却忽视了在大多数情况下,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核心并不在于「理性层面的正确」而在于「感性层面的融洽」。
就像哪天出去玩发生意外住院,你的恋人边哭边责备你怎么那么笨,一点都不小心,你也不会生气,因为你感受到了对方的关心与紧张(很在乎你),哪怕被骂成猪头,也会觉得温暖,因为你知道,她是如此的爱着你。
PS:
有很多朋友看了截图可能会想,这人不是就是在装逼么,我觉的是!
这种想法并不可取。
在我们分析问题时,有个常犯的错误,叫做动机揣测,这种行为很容易产生「证实偏差」。
动机揣测不但对分析实际行为没有意义,反而容易让我们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待现实,这点是得不偿失的。
作业:
回忆一下,你过去有没有发生过这种「不解风情的错误」?
可以写在评论区,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(糗)验(事)。
– END –
公众号比较适合推送长文,平时的零碎想法更新的不及时,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营,进群的同学们反响还不错,故再次开放。
考虑到大家交流、提问、分享经验,特意建立了这个付费社群。我基本上每天都会在里面写点东西。
相对大众社交平台,这种私密性强的小圈子也比较适合分享些接地气、更实用的信息。
毕竟凡是不能用来更好赚钱、恋爱、生活的「干货」都是耍流氓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