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图片[1]-追求不可替代,也许更容易被淘汰-爱悦色情感网](https://www.mkkoo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2/08/wxsync-2022-08-79756e864590c9dda7b2e6aba2a93a4e.jpeg)
现代管理学致力的目标之一,就是让所有人变得可替代。
正确的思路,恰恰应该反过来,不再苛求自己不可替代(因为这不可能),而是追求自己可以替代任何人。
所以真正需要你注意的关键之处在于,你要保证你的经验、技能具备通用性,即换家公司,也可以发挥价值,这会使你有更多的就业选择。
技能的通用性怎么理解呢?
假设说,你所在的公司,因为公司数据系统出现问题,需要有一个人长期手动整理数据报表。
这件事对公司很重要,但这件事对你重要吗?
并不。
以后你换工作,没有人会因为你这部分劳动而雇佣你。
因为你解决的是某家公司特有的问题,而不是大多数公司都遇到的问题,所以你这部分工作经验,别人是不买账的。
现在多数年轻人的写作能力很差,这点在生活中没啥,但在企业中还是很重要的。
一方面是企业级信息的传递,必然采用最高效的文字形式;
而我这几年的体会是,现在年轻人的逻辑链非常短浅,他们对归纳、演绎这些基本的逻辑方式几乎没有概念。
当然,我并不能说这都是视频化带来的问题,但我个人感觉视频化加深了问题发生的程度。
很多人觉得看视频也是一种信息的摄入,但实际上,看视频是不需要动脑子的。
你小时候看动画片觉得很有趣,也是因为少儿时期大脑还在发育性能有限,摄入信息量太大你接受不了。长大了再看,你就会觉得无聊了。
当你长大后,看教科书、专业内容等「烧脑」的信息,会觉得枯燥、痛苦,也是大脑运算能力有限的表现。
你性能有限的大脑面对巨大的信息量感到痛苦,而刷手机不费脑子的碎片信息则会让人舒服的多。
「读书好痛苦,我们来刷手机吧」——「刷手机降低大脑性能」——「性能不足更不想学习」——「读书好痛苦,我们来……」
你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这其实和早些年全民开淘宝店一样,最后大多数人都只能成为潮流的殉葬品。
任何商业领域,都存在着极强的马太效应,流量会集中于该领域最顶尖的头部玩家,其他人都是陪跑。
花费大量时间追逐潮流的后果就是,在应该学习、积累的阶段,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些没有长远价值的事情。
最后年龄大了,经验、能力都没跟上,就会过得很辛苦。
所以平日一定要多想想,什么是对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而不是随波逐流。
以上道理同样适合那些拍张照片P半天只为获得几个点赞的同学们。
你痛苦万分的祈祷,而上天满足了你的愿望,你毫发无损,重获新生。
那么今天将成为你生命中最幸福的一天。
然而上述的一切都没有发生,所以你的今天还是那么糟糕无趣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