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图片[1]-不加班反而更辛苦?-爱悦色情感网](https://www.mkkoo.cn/wp-content/uploads/2022/08/wxsync-2022-08-3c6b0995aa8ab6498052e92fa694e4a1.jpeg)
01.
一提到工作强度大,很多人立马就想到加班。其实在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下,加班反而意味着「轻松」。
是不是很奇怪?加班还轻松?
实际上,很多时候加班意味着「轻松」,不加班才「更累」。
三个小时的工作,你搞不定,自己加两个小时的班做完,这样其实每小时的工作产出要求就被稀释降低了。
也就是说,加班至少还意味着你可以通过自由调整时间来应对工作任务。
工作强度最大反而是某些「不加班的任务」。
最典型的就是高考,考试时间就那么多,你做不完,时间一到也得停笔。
这种任务才是工作强度最大的,你连时间都控制不了。
02.
曾经有一次出差路上在某小城市留宿,大早上被长时间的汽车鸣笛吵醒。
鸣笛持续了十分钟,然后听到附近居民的责骂声。
车主不但没有因此停止,反而更变本加厉的鸣笛,站在小区里大声骂街。
半个小时后,这辆车总算离开了。
我好奇去询问到底怎么回事,周围的居民也表示不清楚事件的起源,只是说那个鸣笛的车主,是「混社会」的,在当地「有关系」,所以没人敢管。
毕竟在小城市,得罪了这样的人,老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了。
之前网上有个很火的问题,问为什么在大城市那么辛苦,还有很多人义无反顾的留在大城市。
我想,这也算是原因之一吧。
大城市相对来说法制健全、治安良好,大家的安全感也会更多些。
03.
之前发的一道面试题,引起了不少讨论,有同学写了自己的答案,分享给大家。很多人说做运营、产品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?在我看来,最基本的前提是逻辑,例如这位同学,虽然不是相关岗位,但还是能条理清晰的思考问题,给出答案。
04.
有人问普通人现在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。
其实不需要你特别去做什么。
纳税、遵纪守法、遵守职业道德,这就够了。
老师好好教书育人。
官员认真处理政务。
医生专心治病救人。
警察努力打击犯罪。
军人维护国家安全。
饭店老板注重食品安全。
商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。
媒体客观理性实事求是。
每个人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,这样的国家必然繁荣富强。
05.
经营面向大众的自媒体,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自身水平有多高、内容多有营养。
最重要的事情是「取悦大众」的能力,群众们想听什么,你就写什么。
不要和大众唱反调,人家不高兴就取关了。
不要写大众不爱听的话,写不出大众的心声,人家就不会一边对对对,一边拼命转发了。
不要讲大众听不懂的内容,人家玩手机是来娱乐的,不想费脑子。
不要写大众不关心的东西,多写娱乐八卦、社会热点,大家想看的是新鲜事,没人气的主题谁会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朋友写了几个月就产出不少10W+,而我写了几年阅读量只还是只有几千。
可能我的内容就注定不会有很多人关注吧。
06.
其实「努力就会成功」从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,一个人的命运,要靠自我奋斗,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。
07.
很多同学问我如何经营自媒体,他们很渴望成为大V、网红,甚至还有不少人想辞职做自媒体的。
但实际上自媒体并不算是很好的工作方向,竞争激烈、收入方差极大。
人们只看到少数头部自媒体的光鲜,却看不到其背后无数失败者的落寞。
自媒体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它很容易让人焦虑、抑郁,会极大的消耗人的感情与精力,幸福感极低。
所以如果有其他选择,尽量不要干自媒体。
08.
一个有名气的人欠债后还钱了,很多人就纷纷黑转粉了,赞扬他欠债还钱好样的。
欠债还钱不是应该的吗?
对于部分群众的三观我也是摸不到头脑。
你会因为一个人欠债还钱而喜欢他吗?
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很势利的,你只要有本事,是个强者,那么大家都对你很宽容,总会有人替你说话。
反过来,如果你是个弱者,那么即使你很努力的做个好人,也照样容易被人欺负。被欺负也就罢了,人家可能还会说,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呢?
这荒诞的世界。
09.
我:北京堵车太严重了,骑摩托出门方便,老司机有啥推荐的没?
友:买摩托车一步到位最好,要不之后老想换车也很麻烦。
我:直接进口1000cc重机秒超跑?市区代步不合适吧。
友:谁叫你买这玩意了,我是让你买踏板。快递小哥经常骑的那几款就行,便宜耐用又省心。
我:……
我:这叫一步到位???
友:当然,买菜踏板是所有骑士最后的归宿。
10.
在过去数万年间,活着就是人类行动的主要目的,直到二次工业革命后,人类社会才逐渐完成从「生存」到「生活」的过渡。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时代,距今只有150年。按照50年一代人算,也只是三代人罢了。新时代出生的孩子们,已经很难对人类过去的生活有具体概念了。
11.
招人始终是企业面临的最难问题之一。
很多企业的问题在于,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想招什么样的人。
所以JD上经常会出现非常模糊的要求:
1、对XX行业有深入的理解(咋算深入?)
2、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(咋算较强?)
3、有一定的产品 sense (啥叫产品sense?)
4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(怎么算良好?)
5、具备抗压能力(这条潜台词就是你能接受加班,但这和抗压能力其实是两回事)
……
80% 以上的企业、面试官,都没办法清晰量化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,只能通过感觉、眼缘、与自己的相似度、履历这些东西参考得出模糊的结论?
1、这个人之前在bat干过,那水平肯定有保障。
2、这人在XX行业干了五年,经验肯定很丰富。
3、这人和我的思路一致,说明是内行。
4、这人的观点我不认同,他肯定是个傻逼。
我曾经问过很多面试官一个问题:
你们所招聘的岗位,为什么值这个价?
总监级别以下的人,甚至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。
他们的依据很简单——现在N年经验、做过XX项目、在XX公司呆过的人,市场价就是这样的。
我们买个手机,还会考虑,手机的配置,拍照能值得多少钱,设计外观值多少钱,用料值多少钱,做工值多少钱。
而面对招人时,却没有什么清晰的标准。
我相信经验丰富的业务部门的面试官,都会有个感受,就是一个员工的面试表现,和入职之后的工作表现,其实没什么较强的相关性。
大多面试官都认可,面试只不过是用来探测人员下限的,大多数招聘想要做决策,最终也只有货比三家,多面试些人,最终在所有候选人中采用排除法,剩下的那个就可以入职。
这也是为什么随着职位越高,招聘周期越长,像大厂的经理级人员社招,前后五六轮面试,从接触到入职要历经三四个月也很正常。
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,那些企业与面试官招到的其实都是「自己喜欢的人」而不是「企业需要的人」。
招到合适的人难度不亚于融资,甚至比融资还难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