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1.
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关于曹德旺(知名企业家、福耀玻璃创始人)的采访,他说无论是做人还是生活,越简单越好,这样会少很多负担与压力。
我挺认可这个观点的。
我也经常和下属说,部门外的事情咱们管不了,但内部一定要简单,有话直说,别背地里搞小动作。你对我这个上司不满意,可以写在周报里,我都会看,如果我是错了,我就改。
一开始下属们特别忐忑,小心翼翼的试探我说的是不是真的。
他们经常会问:今天的方案你是不是不满意?看你一直不说话。
我说没有,要是不满意我会直接说。
他们又问: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,你会不会想开掉我?我现在特别紧张。
我说如果下次你还犯这种错误,我会考虑开掉你的,但现在你要给我一个确保以后不会在发生同样问题的保险措施。
后来时间长了,大家就习惯这样子了,有啥说啥,有事就干,没事就回家。
以至于后来有人换工作,还会抱怨我把他「带坏了」,去了新环境各种不适应。
我真觉得简简单单挺好的,即使交朋友,我也不喜欢那种特别「社会」或者什么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人。
之前参加过一些「高端晚宴」,有人去结交人脉的,有人去推销产品的,也有人去泡妹子的,而我是听说那家餐厅的招牌菜特别好吃才去的。
当我说出这个理由的时候,在场的很多人都笑了,我明白他们的笑容背后的含义,但我不在乎。
同去的朋友劝我去敬酒,多认识认识人总是好的。
可我觉得没必要,第一我不喝酒,第二我真的是来吃饭的,招牌菜确实做的不错,第三,感觉那些人中也没有什么志同道合的人,没必要。
我年轻时满脑子想很多,想成为很会社交的人,想朋友遍天下,想有个特别浪漫的邂逅,想很有钱,想有个属于自己的游泳池,想成为人群中的焦点,想雇个按摩师,想学钢琴,想学画画……
而现在,渴了喝水,饿了吃饭,困了睡觉,该工作的时候工作,工作完了就休息休息,业余时间看看书,再运动一下,一天就过去了。
挺神奇的,岁数大了,更在乎的,反而不是什么功成名就,而是每天睡得好不好,吃的健不健康,天气好就在公园里散散步。
一切都简单了很多,也轻松了很多。
我不再渴望成为众人的焦点,也不再去想什么宏图大业。
感觉就是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,就可以了。
记得几年前,我思考要不要关闭朋友圈时,因为很多问题产生过犹豫:
会不会让人觉得自己被屏蔽了?
不刷存在感,会不会和一些朋友生疏了?
以后要是有什么事,还发不发朋友圈通告一下?
会不会让人觉得我出事了?
想了很多,犹豫了很久。
后来还是不再更新动态了。
其实关了也就关了,两年了,这不也过来了。
省去了很多的烦恼啊,不再纠结文案了,不用为了发图片而修图了,不用纠结分组了。
简单了,也就轻松了。
我十几岁的时候,思考过一个问题,当我死后,我的墓碑上刻些什么?
那时候我的答案是,「这个人快乐的度过了一生。」
讽刺的是,我这个人特别难感受到快乐,这一目标宣告失败。
不过幸好,现在有了新的想法:
「一个简单、纯粹的人。」
02.
提到了曹德旺先生,突然想到个事,顺便也分享一下。
有次接受采访,主持人问他:「地方上的很多企业规模大了,都会把总部搬到北京上海去,为什么你没有搬离福清(县级市)?」
曹德旺的回答是:「我们是小企业,搬到大城市就变成小小企业了。」
我看很多人对此的评价是,曹老板很谦虚。
但实际上,他这句话背后隐含着很大的信息量——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关系、政策、资源与博弈。
俗话说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
很多时候,你得有足够多的储备,才能真正看清一些人和事。
我年轻时看过很多公认的经典著作,看完就是觉得有道理而已,过了很多年再翻看,才发现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密度如此之高,可能一句话展开就是很多很多的内容。
所以学习也好,工作也罢,终究还是要厚积薄发,靠小聪明混得了一时,混不了一辈子。
踏踏实实打好基础,多留意生活中的各种事,慢慢你的洞察力就会提高,就可以发现很多常人看不到的东西。
那时候,你眼中的世界,就会变得与常人完全不同。
暂无评论内容